欢迎访问济南济民医院有限公司官网
  • 当前位置:
  • 首页>
  • 藏医药赐健康 >
  • 胃肠疾病 >
  • 消化性溃疡的中、藏、西医特色诊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藏、西医特色诊疗
    发布时间:2020-02-10


    概述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消化性溃疡常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可发生于食管-胃吻合口、胃- 空肠吻合口或附近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等。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前者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


    图片1.png


    病因和发病机制

    PU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损伤与防御修复不足是发病机制的两方面。

    1. 胃酸与胃蛋白酶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每小时泌酸约42mmol比正常人高1倍左右。

    胃蛋白酶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活性依赖于胃液的pHpH2 ~3时,胃蛋白酶原易被激活pH>4胃蛋白酶失活。因此,抑制胃酸可同时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

    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机制是致病因素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与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侵袭作用增强或()防御能力减弱均可导致PU的产生。胃溃疡以黏膜屏障防御功能降低为主要发病机制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病机制上则以高胃酸分泌起主导作用。

    2.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3. 长期服用非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双膦酸盐等药物的病人易发生消化性溃疡。

    4. 黏膜防御与修复异常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对维持黏膜的完整性、促进溃疡愈合非常重要。防御功能受损,修复能力下降都对溃疡的发生和转归产生影响。

    5. 遗传易感性部分消化性溃疡病人有明显的家族史,存在遗传易感性。

    6. 其他原因:大量饮酒、长期吸烟、应激等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诱因。

    7. 胃石症病人因胃石的长期机械摩擦刺激而产生胃溃疡;放疗可引起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与其他疾病合并发生,如促胃液素瘤、克罗恩病、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休克、全身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少见的感染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结核、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累及胃或十二指肠可产生溃疡。

     

    症状

    典型症状为上腹痛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

    1. 慢性过程,可达数年或10余年

    2. 反复或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个月,发作有季节性,典型者多在季节变化时发生,如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

    3. 部分病人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餐后痛多见于胃溃疡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餐缓解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4. 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

    部分病例仅表现上腹胀、上腹部不适、厌食、暖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还有一类无症状性溃疡,这些病人无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状,而以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长期服用非体抗炎药病人及老年人多见。

    特殊溃疡

    复合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活动性溃疡,多见于男性;

    幽门管溃疡:餐后很快发生疼痛,易出现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胃镜检査时应注意活检排除癌变。

    球后溃疡:指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初始部及乳头附近,溃疡多在后内侧壁。疼痛可向右上腹及背部放射。严重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胆总管引流障碍,出现梗阻性黄疸等。

    巨大溃疡指直径>2cm的溃疡,常见于有体抗炎药服用史及年病人。巨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在后壁,易发展为穿透性周围有大的炎性团块,疼痛可剧烈而顽固、放射至背部,老年人也可没有症状。

    老年人溃疡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疼痛多无规律,较易出现体重减轻和贫血。胃溃疡多位于胃体上部,溃疡常较大,易被误认为胃癌。

    儿童期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发生率低于成人。患儿腹痛可在脐周,时常出现恶心或呕吐可能与幽门、十二指场水肿和痉挛有关。

    难治性溃疡经正规抗溃疡治疗而溃疡仍未愈合。可能的因素有:

    病因尚未去除如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继续服用体抗炎药等致溃疡药物等

    穿透性溃疡

    特殊病因,如克罗恩病、促胃液素瘤、放疗术后等

    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抗溃疡药物吸收或效价降低

    误诊,如胃或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不良诱因存在,包括吸烟、酗酒及精神应激等

     

    体征

    发作时剑突下、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缓解后可无明显体征。

    并发症

    1. 出血轻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重者出现大岀血、表现为呕血或暗红色血便慢性腹痛在出血后常减轻。


    图片2.png


    2. 穿孔当溃疡穿透胃、十二指肠壁时,发生穿孔。溃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呈突发剧烈腹痛,持续而加剧,先出现于上腹,继之延及全腹;穿透于周围实质性脏器,如肝、胰、脾等(穿透性溃疡);穿破入空腔器官形成,十二指肠溃疡可以穿破胆总管、形成胆瘘,胃溃疡可穿破入十二指肠或横结肠、 形成肠瘘管。


    图片3.png


    3. 幽门梗阻:症状可有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呕吐物可为宿食;严重呕吐可致失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严重瘢痕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恶变引起胃流出道狭窄或变形,表现为持续性梗阻。


    图片4.png


    4. 癌变: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时间长的胃溃疡癌变风险高胃镜结合活检有助于明确良恶性溃疡及是否发生癌变。


    图片5.png图片6.png


    诊断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非甾体抗炎药服药史等疑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史。胃镜检查可以确诊。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上消化道钡剂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但难以区分良恶性。

    常规西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治疗目标为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1.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H2受体拮抗剂或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

    2. 根除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不论活动与否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人均应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3. 辅助应用胃黏膜保护剂:铋剂或弱碱性抗酸剂。

     

    我院开展的特色诊疗

    对一些易复发难治愈的消化性溃疡,除上述常见诊疗方法外,我院尚开展中医、藏医结合诊疗,疗效显著。


    一、藏医治疗

    中国传统藏医学的胃病、胃木布病与其相类似,可参照辨证论治。当身体和胃受寒、饮食过量、进食不合适的食品引起身体固有的隆、赤巴、培根发生偏盛、偏衰时,胃也受累发生病变,一般发展为寒热胃病16种,大部分有胃胀满、肠鸣、上腹痛、嗳气、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上述病证经藏医药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疗效,祛除发病因素,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并且用药相对安全,较中药饮片来说,藏药用药剂量相对少,服用方便。辨证论治仅列举一部分如下,针对热性胃病中的胃赤巴病的反胃、恶心、口苦,对症选服能消散加配四味诃子散,九味岩精散、六味黑冰片散、五味诃子散、十三味木香散、六味木香散等;针对胃血病中胃腹灼痛、腹泻者,内服九味岩精散、二十五味大汤散、“智琼”散等,刺痛甚者,服“汝琼”散、“西琼”散。也可以依据病情需要,运用金针刺穴、藏医火灸或藏药浴等藏医外治疗法。

            图片7.png

        

    二、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概述

    消化性溃疡具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及反酸、嗳气的临床表现特点,中医归为“胃痛”“嘈杂”“胃疡”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它的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异,病理因素包括虚实两方面,属实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食积、湿热、血瘀。属虚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阳)虚、阴虚。其基本病机为胃之气机阻滞或脉络失养,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失荣亦痛。证型可分为两大类:虚证和实证,其中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饮食伤胃湿热中阻、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胃。胃溃疡发病原因多为长期的饮食不节或精神剌激。情志不畅,伤及于肝,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或湿浊化热,湿热上泛,胃气上逆,并可进一步气郁化火而伤阴,气滞寒凝而伤阳,或由气滞血脉瘀阻而形成血瘀疼痛。

    本病初起多为外邪、饮食、情志等单一病因,亦常可相兼为病。病机多由寒邪客胃,胃气不降,寒凝血滞;肝气犯胃,气血瘀阻;食滞胃肠,腐蚀胃壁,均可使胃体充血、水肿,络瘀血败而成溃疡,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发病日久则常由实转虚,由气及血,而因实致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运化无力,血分瘀阻,致胃黏膜失养溃烂,终成因虚致实之虚实夹杂证。

     

    治疗目标及原则

    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

    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减少并发症发生。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治疗以健脾理气、和胃止痛、清热化瘀为主要治法。本病初起活动期,以实证为主要表现者,主要采用理气导滞、清热化瘀等法;溃疡日久反复发作不愈者,多为本虚标实之候,临床宜标本兼顾,健脾与理气并用,和胃与化瘀同施。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巨大溃疡或有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者,宜采用中、藏、西医结合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证治分类

    1. 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2. 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心烦时常叹息,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3. 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胸胁胀满,嘈杂泛酸,烦躁易怒,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证机概要:肝气郁久化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逆而上冲,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

    治法:清胃泻热,疏肝理气。

    代表方: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4. 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身困重,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 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止痛,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 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畏寒肢冷,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或伴不消化食物,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7. 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似饥或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中医针灸治疗

    一般主穴取中脘、足三里,再辨别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预后转归

    消化性溃疡经中藏西医综合治疗,绝大多数达到近期愈合,祛除不良饮食起居习惯、不良情绪等致病因素,可以减少复发。有少数患者由于饮食调摄不当,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出血、穿孔、梗阻,甚至癌变(胃溃疡患者约为1%-3%)等并发症。因少数溃疡型胃癌可像良性溃疡那样愈合,因此胃溃疡治疗后应复查胃镜。对于胃溃疡患者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根据级别高低,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胃镜随访。

     

    预防调护: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饮酒、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忌过用苦寒、燥热伤胃药物,慎用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情、阳光积极健康的生活避免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进而让情绪过于波动,不能长时间处于紧张和焦虑的心态中;预防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每天早晨醒后喝一杯温开水,能够刺激胃肠道蠕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免受外邪内侵,多注意休息,避免让身体过多劳累。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疾病、肠道菌群与饮食结构
  • 电话 : 0531-55667758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57号老年活动中心1-101
  • 鲁ICP备20000502号-1
  • 鲁公网安备 37011202000999号
  • 技术支持 : 济南雷鸣网络
  • 济南济民医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公众号.jpg

    关注公众号

    微信.jpg

    微信咨询